鲁网7月8日讯不可移动文物是文化遗产的核心组成部分,作为“凝固的历史”,不可移动文物既是传统文化的空间呈现,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物质证据。章丘共有古遗址124处、重要古墓葬10处,文化遗产资源丰富。近年来,章丘区委、区政府始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系统性保护、创新性展示、深入化传播为抓手,发挥文化遗产的纽带功能、教育功能,维护各民族共有的文化根脉,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历史文化支撑。
一、系统性保护,传达文化认同
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共同记忆的载体,西河遗址、小荆山遗址、焦家遗址及城子崖遗址是中华文明早期的重要见证,展现了黄河流域史前先民的生产生活、社会组织形态。这些遗址分属不同历史阶段,但均位于海岱地区,说明该地自古就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区域。它们共同构成了一幅从史前到历史时期的文明演进画卷,印证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源头。
面对这些不可替代、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章丘区始终坚持保护第一,筑牢安全底线,成立专门文物安全巡查队伍;在全省率先建成文物安全“天网工程”,与公安部门“雪亮工程”实现联网监控;先后规划实施了东平陵故城东城墙抢救性保护工程、城子崖遗址西城垣保护展示工程和焦家遗址考古发掘现场保护展示等10余项文物保护展示项目;配合山东大学、山东省考古研究院等,在城子崖遗址和焦家遗址深入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重大项目。
展开剩余64%二、创新性展示,发挥纽带作用
文化遗产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统一体,他们从不同时代、不同视角证明了各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交融。东平陵故城是汉代济南国的都城,反映了汉代地方行政与文化的发展,汉代是中华民族形成的关键时期,“汉人”“汉族”的概念由此确立。洛庄汉墓、危山汉墓的考古发现(如洛庄汉墓马具装饰、危山汉墓陶俑)不仅展示汉文化的繁荣,也包含周边民族文化元素,反映了早期“中华民族”内部的文化多样性。
文化遗产展示有助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章丘区在文化遗产展示上坚持创新思维,通过将文化遗产与科技创新相结合、与群众生活相结合,赋予文化遗产新的生命力。通过不断完善考古遗址公园公共服务设施,提高游客体验感、满意度,在洛庄汉王陵省级考古遗址公园设立汉文化研学基地,开发以城子崖遗址、焦家遗址为中心的史前文化主题游及以东平陵故城、洛庄汉王陵为中心的汉文化主题游两条路径。城子崖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西城垣展厅借助虚拟现实技术突破了传统展览的呈现形式;东平陵故城龙山教育实践基地运用声光电、全息投影技术,带给观众极具新意的沉浸式体验。
三、深入化传播,凝聚精神合力
文化遗产,是当代人追溯中华文明根源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焦家遗址出土的玉钺、玉琮等体现“以玉通神”的原始礼制观念;洛庄汉墓出土的编钟、编磬等成套乐器,严格符合《周礼·春官》记载的诸侯用乐规格,体现“乐以和礼”的儒家理念。从原始自然崇拜(大汶口)到制度化儒家礼乐(汉代),形成“俗—礼—法”的链条,这种“礼法”也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的血脉底色,它们能够帮助人们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深度,增强文化自信与民族凝聚力。如何充分发挥文化遗产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多重价值?章丘区以活动为抓手,以学促思,以思促行,激发人们对自身文化的自豪感和归属感,加深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走出了一条凝心聚力的文化之路。创办“龙山书院”,定期举办论坛、讲座、文艺活动,通过开展龙山文化“四进”活动(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向各族群众宣讲传统文化;配合大中小学“大思政课”建设,先后与济南职业学院、山东交通学院等签订协议书,共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在龙山中学、清照小学、鲁能实验小学等10余所学校开发《龙山文化》《黑陶制作》等校本课程。
章丘区以深厚的文化遗产为根基,通过系统性保护、创新性展示和深入化传播,让不可移动文物真正“活”起来,成为连接历史与当下、凝聚民族共识的重要纽带。未来,章丘将继续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核心,深挖文化遗产的时代价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这些“凝固的历史”焕发新的生机,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持久的文化力量。(济南市章丘区龙山文化传承保护中心 尹鑫)
启泰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