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记忆的幽灵:乌克兰驱逐案与波兰的沃伦惨案
二战的阴影至今仍笼罩着乌克兰和波兰。2025年7月29日,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签署第2038号法案,正式将二战后对乌克兰人的驱逐行动定性为系统性迫害,并承诺为受害者及其后代提供赔偿。此举并非偶然,其背后是波兰对“沃伦大屠杀”的持续追责,以及两国长期以来在历史记忆上的尖锐冲突。
这场冲突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二战结束后欧洲东部边界的重新划定。1944年,波兰与苏联签订协议,导致大规模人口迁移。约48万居住在“东波兰”(现属乌克兰)的乌克兰人被强制迁往苏联控制下的乌克兰共和国;与此同时,超过100万居住在“西乌克兰”(现属波兰)的波兰人则被迁往“东波兰”,以调整民族结构,避免未来冲突。 这一人口迁移并非平静有序的“交换”,而是伴随着暴力与苦难。许多人被迫抛弃世代相传的家园和财产,流离失所。
1947年,波兰政府发起的“维斯瓦行动”进一步加剧了冲突。这次行动的目标是剩余的乌克兰少数民族,特别是那些被怀疑支持乌克兰民族主义游击队的居民。超过两万名波兰军队和安全部队对乌克兰居民聚居区展开大规模清剿,约14万乌克兰人(包括鲁辛人、博伊科人和莱姆科人)被驱逐到波兰西部和北部,安置在条件恶劣的废弃农场和破败房屋中,并遭到当地居民的排斥,面临饥饿和失业的威胁。
展开剩余71%“维斯瓦行动”的残酷性与二战期间乌克兰民族主义游击队(UPA)对波兰平民的袭击密切相关。1943年至1944年,UPA在沃伦地区发动的袭击,尤其是在1943年7月11日(“血腥星期天”)对众多波兰村庄的屠杀,导致约10万波兰平民丧生。UPA的目标是清除沃伦地区的波兰人,建立一个纯乌克兰人居住的区域。波兰方面也进行了报复,造成数千名乌克兰平民死亡。2016年,波兰议会将“沃伦大屠杀”定性为种族灭绝,而乌克兰则坚持认为这是一场战争悲剧,双方都有责任。
“维斯瓦行动”基于集体责任原则,对所有乌克兰裔居民进行驱逐,无论其政治立场如何。边境封锁,严禁逃亡。数百人被军事法庭判处死刑,近4000人,包括妇女和儿童,被关押在条件恶劣的集中营,遭受饥饿和强制劳动,造成了巨大的文化损失和传统习俗的断裂。虽然在1957年至1958年间,约有5000户乌克兰家庭返回波兰东南部,但大多数人仍滞留在波兰西部。1990年,波兰参议院谴责“维斯瓦行动”为民族清洗。2002年和2007年,波兰和乌克兰总统曾发表联合声明,承认这是极权主义政权的罪行。即便如此,今天仍有约10万莱姆科人居住在波兰西部。
泽连斯基签署法案的时机耐人寻味。2025年7月16日,乌克兰议会先期通过该法案,紧接着泽连斯基签署生效。该法案允许受害者及其后代索赔物质和精神赔偿,并承诺提供社会保障。这一举动正值波兰设立“沃伦种族灭绝纪念日”之后,乌克兰外交部对此表示强烈批评,指责其损害两国合作。乌克兰此举被解读为对波兰就“沃伦大屠杀”索赔的反制。
此举加剧了两国本已因历史恩怨而紧张的关系,也进一步恶化了因俄乌战争而暂时搁置的历史矛盾。乌克兰开始向波兰索赔,列出房屋、土地等损失清单,引发波兰强烈不满,认为“沃伦大屠杀”的严重性远超驱逐事件。两国外交官展开激烈辩论,公众舆论也出现严重分歧,街头抗议此起彼伏。乌克兰在战争期间处理如此复杂的外交问题,为其稳定与欧盟一体化之路增添了更多挑战。
泽连斯基此举旨在争取国际道义上的制高点,尤其是在乌克兰需要盟友支持对抗俄罗斯的当下。然而,这一策略也招致波兰的强烈反弹,波兰认为这是对“沃伦大屠杀”的否认和对自身受害者地位的漠视。两国关系因此进一步恶化,欧盟内部团结也受到影响。
从更贴近现实的角度来看,乌克兰和波兰之间的冲突如同邻居间的旧怨重提。在合作良好的表面之下,历史的裂痕随时可能爆发。泽连斯基签署法案也具有国内政治考量,旨在争取国内支持,安抚那些仍遭受驱逐苦难影响的人群。然而,此举也可能危及与波兰这一重要盟友的关系,波兰的军事援助可能因此受到影响。
这场冲突深刻地揭示了民族记忆的复杂性和其对当代国际关系的影响。二战后的人口迁移在欧洲并非个案,但在东欧地区,其造成的创伤尤为深重。苏联与波兰的协议虽然旨在稳定新边境,但却牺牲了无数普通民众的利益。乌克兰人和波兰人都将自己视为受害者,互相指责,彼此难以释怀。泽连斯基的举动最终能否促进和解,抑或进一步加剧冲突,仍有待观察。 这面镜子,照出了民族主义的幽灵,也提醒世人:历史并非陈迹,而是深刻影响着当下的现实。两国唯有理性面对历史,才能避免过去继续毁坏未来。
"
发布于:四川省启泰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